2020/02/14
和心身以扶正氣
一
《內經》“正氣存內,邪不可幹”,說的就是預防瘟疫,首先要正氣強盛,也就是說抵抗力、免疫力才是防病於未然的關鍵。而扶助正氣方法,主要應著眼於心身的調養。具體來說,可總結為“四減少”、“一增加”5個方面:
1.減少精神壓力
精神緊張,工作和生活壓力過大,乃至對疾病的恐懼,都能使人體的免疫力低下而易患傳染病。反之,心定神寧,坦然處之,則不易得病。正如《內經》所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2.減少體力消耗
《內經》認為:“邪之所湊,正氣必虛”。所以,在瘟疫流行期間,要保持體力充沛,不要過度勞累,更不要通宵達旦地玩樂而使正氣耗傷。體力強盛,正氣不虛,就能抵禦病邪。即使感染,病情也較輕,預後也較好。
3.減少性生活
過度的性生活也能使人體力耗損,抵抗力降低。中醫有句名言,叫做“傷寒偏打下虛人”。說得就是包括了瘟疫在內的廣義傷寒往往侵犯的是那些性生活過度的腎虛之人。《內經》也講過:“冬不藏精,春必病溫。”可見,在瘟疫流行期間,清心寡欲,養精蓄銳是非常重要的。
4.減少外出
《內經》雲:“虛邪賊風,避之有時。”在瘟疫流行期間,減少外出活動,減少和避免與患者的接觸。注意保暖,防止受涼,也是非常重要的措施。
5.增加新鮮蔬菜和水果的攝入
新鮮蔬菜和水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是預防和抵抗傳染病的物質基礎。當然,飲食不節,饑飽失常,不僅對健康不利,人體之正氣也會因來源匱乏而不足。古有三人,冒霧早行,空腹者得瘟疫而死。馬馬乎乎吃了一點早餐者患病,而飽食者安然無恙。飲食對預防傳染病的影響可見一斑。
調陰陽以抗外邪
二
中醫預防瘟疫久經考驗的方藥很多。細審其方,思路決不止於清熱解毒,而是用多種方法來調理陰陽,虛者補之,實者瀉之,寒者溫之,熱者清之,鬱者散之,以平為期。
1.補氣抗邪法
在自身調理的基礎上,若正氣仍不充盛,古人也常常用補氣藥以禦瘟疫。如由人參等16味藥組成的神仙百解散,“常服辟瘟疫,治勞倦”。正如清代醫家陳士鐸所謂:“凡人邪氣入身,皆因氣虛不能外衛於皮毛,而後風寒暑濕燥熱之六氣始能中之。是邪由虛入,而攻邪可不用人參以補氣乎?”
2.通腑瀉實法
素體火旺,腑氣不通,往往內外相引,感受瘟疫。對此,通腑瀉實就是行之有效的防疫法。《聖濟總錄》的調中丸,由大黃、麻仁、枳殼、茯苓、芍藥、前胡、黃芩組成,“食後飲下,微利為度”,“辟四時疫癘非節之氣”。
3.疏通經絡法
經絡內聯臟腑,外絡肢節,運行氣血,協調陰陽。對於整體強盛而局部經絡不通之人,可用疏通經絡防疫法。代表藥物是威靈仙。《開寶本草》謂:“主諸風,宣通五臟……久服之,無溫疫瘧”。
4.以毒攻毒法
在疫毒傳播過甚之時,或不得已要接觸病人者,用雄黃等藥以毒攻毒,則是古人的拿手好戲。如《驗方新編》謂:“雄黃研細末,水調,多敷鼻孔中,與病人同床,亦不傳染,神方也。”《醫方簡義》的避瘟丸,由雄黃、鬼箭羽、丹參、赤小豆組成,服之“可不染瘟疫也。”《聖濟總錄》謂:“凡時行瘟疫,皆四時不正之氣,感而病者,長少率相似。此病苟不辟除,多致傳染。宜有方術,預為防之。”因此,推出了雄黃丸等“辟瘟疫不相傳染”的方劑。
5.芳香辟穢法
辛溫香燥之藥,多有芳香辟穢,健脾化濕之功,是最常用的一類防疫藥。如蒼術、木香、蜀椒、乳香、降香等。李時珍謂:“張仲景辟一切惡氣,用蒼術同豬蹄甲燒煙,陶隱居亦言術能除惡氣,弭災疹。故今病疫及歲旦,人家往往燒蒼術以辟邪氣。”近代名醫張山雷謂:“蒼術,氣味雄厚,較白術愈猛,能徹上徹下,燥濕而宣化痰飲,芳香辟穢,勝四時不正之氣,故時疫之病多用之。”《和劑局方》的仙術湯,能“辟瘟疫,除寒濕,溫脾胃,進飲食,”就是以蒼術為君,配合幹薑、棗、杏仁、甘草而成。《驗方新編》以“蒼術末、紅棗,共搗為丸如彈子大,時時燒之,可免時疫不染。”《神農本草經》明確指出木香能“辟毒疫”。《雷公炮製藥性解》謂蜀椒“堪辟瘟疫”。《太醫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劑》的避瘟丹,由乳香、降香、蒼術、細辛、川芎、甘草、棗組成。謂:“此藥燒之能令瘟疫不染,空房內燒之可避穢氣。”
6.清熱解毒法
古語雲:“用藥如用兵。兵不在多,獨取其能;藥不貴煩,獨取其效。”清熱解毒藥雖多,用於預防瘟疫的則只有貫眾、升麻,而尚未見到用板藍根的記載。陳士鐸謂:“貫眾,實化毒之仙丹。毒未至而可預防,毒已至而可以善解,毒已成而可以速祛”。《本草經疏》謂:“疫氣發時,以此藥置水中,令人飲此水則不傳染”。現代藥理研究表明,貫眾對各型流感病毒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對腺病毒、脊髓灰質炎病毒、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埃可病毒、柯薩奇病毒、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及單純皰疹病毒等也有明顯的抗毒作用。升麻,味辛、甘,性微寒,功能清熱解毒,發表透疹,升陽舉陷,主治時疫火毒等。早在《神農本草經》中,就指出升麻“主解百毒……辟瘟疫”。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升麻對人體免疫功能有重要影響,能增強淋巴細胞的活性,能誘導淋巴細胞產生干擾素,有促進淋巴細胞轉化的作用。
7.發散鬱火法
火鬱於內,則易感外邪。古人用麻黃等發散肺經鬱火以防疫,機會雖少,卻也另辟法門。《日華子本草》謂麻黃“禦山嵐瘴氣”,《聖濟總錄》“辟瘟疫不相傳染”的方劑絕瘴散就是以麻黃為君藥。李時珍謂:“麻黃乃肺經專藥……實為發散肺經鬱火之藥。”而麻黃對流感嗜血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甲型和乙型鏈球菌、痢疾桿菌、傷寒桿菌以及多種流感病毒的抑制作用的現代藥理研究,也為這種說法提供了一些注腳。
8.探鼻取嚏法
古代醫家在瘟疫流行的過程中,也積累了一些自身保護的方法。《串雅內外編》在辟疫條下指出:“凡入瘟疫之家,以麻油塗鼻孔中,然後入病家去,則不相傳染;既出,或以紙撚探鼻深入,令嚏之方為佳”。
百年國學,滄海桑田;沉浮升降,幾盛幾衰。國學之知識,不可不知;國學之魅力,不可不悟;國學之精髓,不可不察。學國學,可明得失、鑒是非、知興替、辨善惡,提高人文修養和德性素養。為推動各級領導幹部學國學,特建此公共平臺,旨在增強各級領導幹部對國學的溫情、敬意、尊重和認同,知古鑒今,溫故知新,彰往察來,見微知著,為民族復興中國夢的實現盡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