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10
孫思邈曾說“夜飯飽,損一日之壽”,就是說晚上吃撐一頓,就是在減損一日的壽命,故晚餐宜少食為養生之道。
晚餐有“鬼食”之稱,雖然有些誇張,但也不乏道理,晚餐吃得不好,引起非常多的疾病,給身體埋下無數炸彈……
美國有一位健康專家提出了這個觀點:晚餐的作用,四分之一是維持自己的生命,四分之三是維持醫生的收入。雖然比例不一定準確,但足以說明吃晚餐的很身體健康之間的直接聯繫:晚餐確實能夠決定你的壽命。
這話說得可能有點誇張,但說明了一個事實:晚飯吃不對惹出一身病。
古人只吃兩頓飯,不吃晚飯
在《墨子·雜守》上記載,兵士每天只吃兩頓。第一頓稱“朝食”,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早餐。第二頓稱“飧”或“食”,在申時(下午四點左右)進餐。
對於進餐時間,古人講“食不時不食”(《論語》),意思就是在不應進餐的時間用餐,被認為是一種越禮的行為或特別的犒賞。
中醫和佛教都說:“過午不食”。所謂“午”,就是中午11點—13點,過了13點就不能再吃飯了。這裏先跟大家講一個故事:
1418年,明朝永樂皇帝朱棣的寵臣——翰林學士胡廣死了,享年只有37歲。胡廣是個文人,其特點是守口如瓶,朱棣與他商量事,他是絕對不會洩露的,因此朱棣很喜歡他。
但是朱棣也很討厭他,因為胡廣愛吃晚飯。在古代,一個人如果吃晚飯,就會被認為是放蕩。但是胡廣說自己長期有病,身體十分虛弱;一頓飯吃不多,因此必需多吃幾次飯。朱棣也就原諒他了。
胡廣當了翰林之後,才開始吃晚飯。誠如他自己說的,他自己長期有病,身體十分虛弱;一頓飯吃不多,因此要吃晚飯;而且晚飯非常豐盛。然而胡廣的身體並沒有因為吃晚飯而強壯起來,反而毛病越來越多,於是37歲就吃死了。
古人的“過午不食”,並不是讓大家真的不吃晚飯,畢竟現代人入睡時間明顯晚於古代,我們需要更多的食物和能量,現在不能照搬。但是提倡大家晚飯要少吃一點,晚飯吃不對會影響健康和壽命。
人體晚上消化機能最差,陽氣都收斂潛藏起來,吃的營養越豐富,越轉化不了
知名中醫、任之堂創辦人餘浩認為——“四高”都是吃出來的。
要是您本人或者親人朋友患有高血脂、高膽固醇、高血糖、高尿酸等疾病,每每到醫院檢查,都會聽主治醫生繼續絮叨吧!
“平時要吃清淡點啊”“怎麼和你說了還不忌點口”“你呀,都是吃出來的”。
醫生說的沒錯,其實,得了這些病多是因為未完全消化或轉化的物質。
為什麼現代人身體消化轉化不了?一是吃的多了,二是脾胃功能弱了。脾胃功能的下降,則是由於長期飲食不節。
《黃帝內經》說,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又說,大飽傷脾。就是這個道理。
胃腸怕堵不怕餓,餓一餓更健康
餘浩醫生說到,曾有個糖尿病患者來任之堂,當談起飲食對於她疾病的影響的時候,她很肯定的說:我已經很注意了,早餐中餐都吃得很少,就晚餐吃飽一些。
但她想錯了,也吃錯了。餘浩醫師告訴她,人體晚上消化機能最差,陽氣都收斂潛藏起來,吃的營養越豐富,越轉化不了,剩下的就是垃圾,反而容易導致疾病。
一日三餐中,晚餐要吃得最少,才是養生之道。
患者仍然擔心地說,我身體虛,晚餐那頓一定要吃飽,馬無夜草不肥。如果我晚上不吃飽,半夜都會餓醒。
其實哪會呢?記住:我們的腸胃怕堵,不怕餓。半饑半飽,人身體輕快精神,吃得肚子鼓鼓,反而疲勞沒勁。營養不是越多越好,恰到好處最妙。
就好比耕田種地一樣,肥料要淡淡的,稍微過濃一點,反而會把植物的根給燒掉。所以古人說“過猶不及”。我們吃飯,要寧留三分饑,也不十成飽啊!
夜飯飽,損一日之壽
後來,在餘浩醫生的建議下,上面的那位糖尿病患者把晚餐減成半飽,結果最大的受益就是以前老容易心慌,把飯量減半後,心就不慌了。
可見心慌未必盡是氣血不足,對當代人來說,更多是飲食過度,膽胃不降,堵在中間造成的心慌。其實只要管住嘴,保持半飽狀態,使六腑保持空靈,五臟沒有壓力,心也就不慌了。
中醫的經絡理論中,心與小腸相表裏。小腸化食物的能量來源於心臟,小腸脈不通,會加重心臟的負擔。所以對於心的功能不夠強大的人來說,飲食非但不能大補特補,還要吃得少量,要注意節制,不能讓小腸有壅滯阻塞。
老人尤其是這樣,老人多數心的功能有所降低,胃腸動力也不夠,吃的過多,心與小腸都受損,不可不戒!很多老人都是在大飽後去世的,特別是晚餐吃飽吃撐,就在睡夢中不知不覺去了。
孫思邈那句“夜飯飽,損一日之壽”,就是說晚上吃撐一頓,就是在減損一日的壽命,故晚餐宜少食為養生之道。
10種病都與晚餐吃太多有關
1、肥胖:據統計,90%的肥胖者緣於晚餐吃太好、吃太多,加之晚上活動量小,能量消耗低,多餘的熱量在胰島素的作用下大量合成脂肪,日積月累,肥胖也就形成了。
生活中不少正在進行節食減肥的朋友,忽略了晚餐節食的重要性,不吃早、中餐,晚上卻大吃一頓,以致身體越減越胖。
2、糖尿病:長期晚餐過飽,經常刺激胰島素大量分泌,很容易造成胰島負擔加重,加速老化,進而誘發糖尿病。肥胖也會引發糖尿病。
3、腸癌:晚餐若吃過飽,蛋白質食物無法完全被消化,在腸道細菌的作用下,產生有毒物質;加上活動量小、進入睡眠狀態中,使得腸壁蠕動緩慢,延長了有毒物質停留在腸道內的時間,增加了腸癌發生的風險。
4、尿路結石:人體排鈣尖峰值期在晚餐後四五個小時,若晚餐吃太晚,當排鈣尖峰期到來時,通常已進入睡眠中。於是尿液滯留不能及時排出體外,致使尿中的鈣不斷增加,很容易沉積下來形成結晶體,長期積累就容易形成結石。
5、高血脂症:晚餐若採用高蛋白、高油脂、高熱量進食方式,會刺激肝臟製造低密度和極低密度脂蛋白,從而形成高血脂症。
6、高血壓:晚餐內容若偏葷食,加上睡眠時的血流速度減緩,大量血脂就會沉積在血管壁上,進而引起小動脈收縮,使外周血管阻力增高,易使血壓突然上升,也加速全身小動脈的硬化過程。
7、冠心病:晚餐的飲食若是偏向高脂肪、高熱量就可引起膽固醇增高,誘發動脈粥樣硬化和冠心病;動脈粥樣硬化形成的另一主因,是鈣質沉積在血管壁內,因此晚餐的盛食、美食、飽食及過遲吃晚飯都是引發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8、脂肪肝:晚餐若吃太好、吃太飽,血糖和脂肪酸的濃度會加速脂肪的合成,加上晚間活動量小,也加速脂肪的轉化,極易形成脂肪肝。
9、急性胰腺炎:晚餐暴飲暴食,再加上飲酒,極易誘發急性胰腺炎,嚴重者甚至在睡眠中休克、猝死。
10、老年癡呆:若長期晚餐吃太飽,睡眠時胃腸及附近的肝、膽、胰髒等器官仍在運作中,使腦部不能休息,腦部的血液供應也不足,進而影響腦細胞的正常代謝,加速腦細胞老化。據統計,青壯年時期經常飽餐,老年後有20%以上的幾率會罹患老年癡呆症。
晚餐應該怎麼吃:比例注意、主推喝粥、查漏補缺
大家都知道這樣的一句諺語,早餐吃得像國王、午餐吃得像公主,晚餐吃得像乞丐,就是告訴大家要合理分配吃飯的比例。
根據中國營養膳食指南,一天三餐攝入量比例,最好是“343”原則:即:早餐占3成、午餐占4成、晚餐占3成。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食療營養部主任王宜介紹,健康晚餐要記住5要素:
1、晚餐要在下午5~7點間吃。按照古代人的說法,一般日落後就不吃東西了,但考慮到現代人的生活作息時間,推薦人們在晚上5點~7點間吃晚餐,並儘量保持規律。即使加班不能保證每頓都按時吃飯,也最好在此時間段內時吃些健康零食、水果,喝杯牛奶。
2、晚餐要“查漏補缺”。吃晚飯前,回想一下早餐和午餐都吃了什麼,在晚上把今天缺的營養都補上。比如,沒吃足500克蔬菜,晚餐就該吃一大盤青菜;如果前兩頓沒吃粗糧,晚上就來碗雜糧粥;如果沒吃豆製品,晚上就該來個豆腐……補足前兩頓缺了的食物,晚餐才能成為全天營養找到平衡。
3、吃晚飯時一心一意。“邊吃飯邊看視頻、邊吃飯邊說話”,這樣最影響消化了。邊吃飯邊幹別的會分散吃飯的注意力,影響咀嚼和消化液的分泌,加之食物嚼不爛,必然會增加胃的負擔。
4、晚餐要注意粗細搭配。很多人知道晚飯要吃得清淡一些,但清淡不是不能吃肉,而是不能太濃汁厚味,適當吃些肌纖維短、好消化的海產品、瘦肉、蛋類都可以,注重粗細搭配,多吃些蔬菜和粗糧,少吃肥肉,從而增加胃腸動力,有助消化。
5、在外應酬時管住嘴。在外應酬更要把握好自己的飯量。在國外,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把應酬、聚餐安排在中午,晚上回家吃晚飯,這不僅有利於維繫家人的感情,更對健康有利,值得提倡。
飯吃七分飽,健康活到老